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技术孵化企业
国家高新技术企业
新闻详情

南水进京两年成主要水源(聚焦京城)

发表时间:2023-12-21 16:56

  2014年12月27日,南水进京,北京市民喝上了优质的丹江口水库来水。两年来,北京市已累计接收南水19.3亿立方米,水质始终稳定在地表水环境质量二类以上,全市直接受益人口1100余万。

  1、小鱼站岗巧预警

  为了确保来之不易的南水水质安全,北京市南水北调办在关键部位设置了水污染突发事故防治“三道防线”,确保问题水“不入京、不入城、不入厂”。

  “在河北与北京交界地段的惠南庄泵站设置**道防线,确保问题水不入京;大宁调蓄水库是第二道防线,设置了4道水闸,确保问题水不入城;**一道防线*是分散在各处的水厂,严格把关确保问题水不入厂。”北京市南水北调办负责人介绍说。

  在大宁调压池,工作人员要经常现场取水,并将取出的水样送往实验室检测。“这些水样要进行国标全项109个指标的检测,为了保证精度,必须现场取水。”像这样的实验室检测每周至少1次,到了夏季次数还会增多,*频繁时每天都要检测。

  在离调压池不远的水质监测室里,8个玻璃管里各放着3条小鱼,格外惹人注意。“这*是大名鼎鼎的医学用鱼——青鳉鱼,因其对水质极其敏感,*被当成预警员了。”有关负责人介绍说,水质稍有污染,青鳉鱼*会焦躁地乱窜。透明玻璃管外有微型传感器跟踪拍摄,并通过三维数据传到计算机里进行分析。如果小鱼游动的路线异常,仪器*会报警,启动人工检测。为了防止小鱼对南水产生抗体,每半个月会更换一批青鳉鱼。

  实际上,通过实验室检测、自动监测站、生物检测,再加上有突发事件时的应急检测,四大手段密切紧盯南水的水质。自南水进京以来,水质一直平稳保持在地表二类,即高于饮用水标准。

  2、供水**超七成

  近两年来,北京市共接南水19.2亿立方米,其中13亿立方米流入自来水厂。北京市自来水集团由初期每日取用南水70万立方米,后增加到每日取用225万立方米,南水日取用量在供水高峰期甚至超过城区供水量七成以上。目前,北京市自来水集团日取用南水150多万立方米,占北京城区供水量六成。

  “这样一个数据确实证明了南水北调水源已经成为了北京*主要的水源。”据北京市自来水集团新闻发言人梁丽介绍,为了保障市民用上安全南水,北京市自来水集团在全市增设了161个供水管网终端水质监测点,提高供水管网水质检测频率,覆盖居民小区3500多个,同时安装了水质在线监测仪500多台,实现了从源头到管网用户终端全过程的水质在线实时监测。

  目前,北京城区及门头沟部分地区的市民均已喝上南水。此外,由于城区主供水管线还连接通州、大兴及昌平部分地区,这些区域的市民也能喝上南水。

  据了解,为了充分发挥南水北调工程效益,进一步扩大供水范围,北京市配套工程建设仍在紧张进行中。通州支线、通州水厂已基本完成调试,具备向通州新城供水条件;良乡水厂工程正在进行调试;团城湖至第九水厂输水工程(二期)、河西支线工程、亦庄调节池二期工程即将开工建设;石景山水厂、门城水厂、长辛店第二水厂(一期)、亦庄水厂工程也在开展前期工作。


分享到: